大雨對于缺水的城市來說簡直是一種“天賜”之寶。進入夏季后,接連的大雨考驗著城市的水處理系統。其實,如果把收集的雨量有效地處理和加以利用,比處理輕污染的生活污水更經濟、簡便易行。
如何才能很好地收集這些雨水,而不讓它白白流走呢?國外發達國家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經驗是: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規;建立了完善的屋頂蓄水和由入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沖廁所、洗車、澆庭院、洗衣服和回灌地下水。
古代雨水利用的工程杰作我國城市城區雨水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伴隨著古都的建設和發展而產生的。而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城區雨水利用的研究與應用卻才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于90年代。但總的來說技術還較落后,缺乏系統性,更缺少法律法規保障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特大城市的一些建筑物已建有雨水收集系統,但是沒有處理和回用系統。如果這些收集的雨量能被有效地處理和加以利用,比處理輕污染的生活污水更經濟、簡便易行。
下面對北京北海公園團城古代雨水利用工程作一介紹,以期對現在雨水利用有所啟迪。團城地面高出周圍地面4.6米,且由青磚鋪裝,但城內眾多的古樹卻生長了幾百年,樹齡已高達800余年,仍枝繁葉茂。究其原因關鍵是城內具有獨特的雨水排放利用系統。
團城是一個孤立、封閉的單元,地面高出北海湖水水面5.64米,因此,古樹生長所需的水分很難從地下水得到補給,只有靠天然降水。 團城總面積5760平方米,按北京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595毫米計,每年可得到天然降水量3427立方米。除去無法控制的蒸發損失外,如何利用剩余的雨水量滿足古樹生長的需要,古人做了周密的考慮。團城不像北京其他古建筑(如故宮、正陽門箭樓、鼓樓、長城及北海白塔等)一樣設有地面排水明溝和在城墻上設置泄水石槽(吐水嘴),說明古人在建筑團城時就已有意將降水盡量留在城內。 團城的地面鋪裝與其他古建筑地面鋪裝不同。團城除建筑物、古樹占去部分地面外,其余地面均由青磚鋪筑而成。按形式和功能,青磚鋪筑地面又分為兩種:小部分由方磚和條磚鋪成甬道,不滲水,供人行走;其余部分由梯形青磚鋪成,鋪裝時大面朝上、小面朝下,磚與磚之間留有空隙,且不用灰漿勾縫用于攔蓄雨水并入滲補給磚下土壤水。
城內地下有一排水廊道,繞城布置,用青磚砌成,地面多余雨水通過9個雨箅子匯集到排水廊道。排水廊道也用青磚砌成,在水量較小時水會通過青磚慢慢滲入到廊道周圍土壤,在水量較大時水會在城東南側排出城外。
總之,團城地面采用鋪裝倒梯形青磚和設置地下排水廊道的做法,充分利用了天然降水,并為古樹營造了適宜的生長環境。該技術歷史悠久,思路精巧,是人類利用雨水的工程杰作,其做法非常值得借鑒。
具體到今天的城市,建議將雨水收集系統與處理和回用系統進行有機結合,只有雨水收集系統而沒有雨水處理和回用系統是無法實現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多種用途,收集的雨水可以直接或經適當處理后用于沖廁所、洗車、澆庭院、洗衣服、澆綠地、消防和回灌地下水。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