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結義”歷來都是人們茶余飯后的美談,劉關張就此情同手足,為后來的蜀漢大業奠定了基礎,而那結拜的畫面正氣凜然,生動地展示了結拜兄弟義薄云天的豪邁。人生在世誰又不期望能夠擁有這樣兄弟,所以四個字不僅僅是一家之言,更是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向往的愿景。而小說至此結拜開始,直到三人相繼離世,莫不是從一而終從無異心。
其中關羽不知劉備生死,毅然懈劉備家眷敗走曹營,將曹操賜予的新袍穿在外面而并未脫下劉備所賜舊袍足以讓人肅然起敬,隨后的千里走單騎更是留下了“人在曹營心在漢”佳話。如此重情重義絲毫沒有辜負結拜的誓言,充分的詮釋了結拜所賦予的義薄云天如何不讓人動容。所以古人勸誡我們“寧學桃園三結義”,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而同樣的橋段在后來的《隋唐演義》中也同樣有出現,瓦崗寨上46位好漢也以同樣的方式義結金蘭,雖然不如桃源那般意境,但焚香誥天似乎也同樣昭示著彼此的真誠與決心。既然都是結義為手足,為何古人卻說學不得呢?主要還是因為其后來的故事發展所致,通觀全篇就能看出其實當初的結義不過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屈伸附和罷了,看似信誓旦旦,實則每個人心中都在為自己盤算,口口聲聲的兄弟也只是虛與委蛇罷了。從后來單雄信與程咬金、秦瓊等人決裂的前因后果來看,就能形象的體會到結義的“義”已經蕩然無存了。這和三國里劉關張有著天壤之別,一個義薄云天,一個背信棄義,古人厚此薄彼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兩本小說雖然有著天壤之別,但都用生花妙筆讓人們通過這種方式重新喚起了對歷史的熱情,這無疑是值得我們慶幸的。就如同很多人看《三國演義》津津有味卻對《三國志》避之不及一樣,雖然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對于那些對歷史古籍天生“恐懼”的人來說,用這種方式進入歷史的大門無疑是值得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