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小事”,而當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分類也成了“大事”。
近日,*********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這其實不難理解。在6月5日上午舉行的“成都第二屆資源回收主題日活動”上,成都發布了一組數據:2018年,常住人口達1633萬人的城市里,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回收總量達545萬噸,而其中生活類再生資源回收總量僅占生活垃圾總量的23%。
問題來了:如何從源頭倡導人們樹立并遵從垃圾分類意識?越來越巨量的再生資源面前,城市是否具備消化處理的能力?當日,成都市商務局副巡視員陳小兵還現場解讀《成都市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專項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一系列新政有望改變成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情況。
新政 回收終端進社區
這是成都再生資源行業面臨的一個拐點。根據《計劃》,到2020年底,成都市將建成1個全市性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臺,每個區(市)縣將建設完成1-2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每個社區將至少設置一個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實現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達到29%以上。
尤其在運輸領域,成都著重強調要建成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相銜接的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實行再生資源物資分類運輸及過程監管。成都將按照服務半徑合理配置再生資源社區公共服務點位,并以有利于方便居民交售、有利于環境保護為標準,布局建設全域覆蓋的社區回收利用體系。
“互聯網+回收”也將成為主流。據悉,通過與“天府市民云”平臺對接,成都將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回收利用體系。例如,利用社區便利店、便民服務點、社區服務點探索“代收代儲”等新模式,鼓勵智能回收終端設備進社區,逐步形成穩定、高效、安全、便捷的回收渠道,提升回收率。
問題 垃圾分類待普及
盡管有政策和市場加持,成都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秘書長謝香蘭也坦陳,目前成都仍面臨兩類問題:一是產業鏈前端,如何讓更多人了解垃圾分類標準,以及找到接納上述垃圾的空間;二是產業鏈后端,如何解決在越來越多的垃圾面前,城市處理能力能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
前者的關鍵在人。2018年成都生活類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186.6萬噸,占全市再生資源總量的34.24%,同時占生活垃圾總量的23%,為生活垃圾前端減量23%。
把生活垃圾轉化為再生資源的主體是市民,謝香蘭說,提升這一比例的關鍵是轉變人的意識。盡管一直以來成都都在大力倡導垃圾分類,但普及率和明確的分類標準仍有待提高。
痛點 是否有足夠載體消化?
基于上述存量市場,成都又是否有足夠的載體消化再生資源?成都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提供數據顯示,目前成都再生資源加工處置綜合利用率約為80%,其中輕薄塑料的利用率僅為34%左右。謝香蘭表示,成都仍需大量更加專業的入局者。
記者注意到,目前廢寶網、奧北、收收回收、收荒匠等在回收模式積極創新的再生資源企業正在成都布局成長,同時,也有熊貓回收、樂樂回收等智能回收終端機的回收模式也在覆蓋更多區域。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