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天下著蒙蒙細雨。胡陽他們在中央草坪的車庫出入口避雨,這天,是自然之友在萬科金色里程小區舉行的“綠色賬戶”垃圾分類回收日,過去的一年里,胡陽他們已是第22次來到這里了。不過這次天公似乎并不作美,等了三刻鐘,雨依然淅淅瀝瀝。猜想這種天氣應該沒有人會來,胡陽正猶豫是否要取消今天的活動。
“有人來了!”一個志愿者喊道,一邊向走來的人揮手。
遠處,一個小女孩慢慢走近,身后跟著自己的父母,兩人手提幾個分別裝著廢紙、汽水瓶和過期藥品的袋子。志愿者迎了上去,接過袋子開始清點各類垃圾的數量,將其記錄在準備好的小紙條上,換算成積分。
“你們有帶卡嗎?”胡陽問道。女孩的父親遞過一張標著“上海綠色賬戶”的硬卡。“小朋友,你今天有400積分。想要兌換些什么呢?”小女孩走到禮物箱旁,挑出一套貼紙,高興地拿著這個小禮物走了。
這是今天的******個“顧客”,胡陽決定改變主意繼續這天的活動。一個小時后,居民送來的回收垃圾裝滿了整整兩個垃圾桶。“就今天的天氣來說,來的人算是挺多的了。”結束了下午的“綠色賬戶”活動后,志愿者們評價道。
1垃圾換禮品激勵居民勤分類
“如果有一天,我出一本書,我會把它取名為《我就是個收破爛的》。”孔令韜笑著談及自己的理想,這個被媒體稱為“綠色賬戶”創始人的環保愛好者,至今仍是“沒有拿到學位******的畢業生。”大一下半學期創立上海大學環保協會以來,“成績就像坐過山車一樣,沒見起色。”然而即便如此,孔令韜卻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環保夢,現在的他,奔波在不同的高校做宣講,在不同的社區、政府、辦公樓推廣垃圾分類的環保理念。“每個月沒有收入,有時候政府或贊助商提供的資金,能覆蓋成本已經很不錯了。”孔令韜笑著告訴記者。
2007年底,時為上海大學歷史系大三學生的他萌發了創業的想法,致力于環保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垃圾分類。“當時考察了許多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發現許多焚燒廠由于垃圾沒有徹底分類,燃燒效用很低,產生的氣體味道也很重。”孔令韜告訴記者。
用“垃圾圍城”來描述中國的垃圾危機并不過分。在我國,城市人均日產垃圾約1公斤,600座城市目前已堆放或填埋各類垃圾80億噸,其中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群包圍。同時,全國垃圾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長。高速增長的背后,是垃圾焚燒效用的低下以及焚燒混合垃圾導致的環境污染。在國內,由于垃圾分類的嚴重不充分,大量的濕垃圾(包括剩飯剩菜、蔬果菜皮)和生活垃圾混雜在一起。焚燒后產生的熱值較低,使發電的效能大打折扣,同時還難以避免產生對人體有害的二惡英。
為了讓垃圾從源頭上進行分類,孔令韜想到了“垃圾換禮品”的激勵機制。居民只要登記基本信息就能拿到一本比普通存折規格略小的“綠色賬戶”,賬戶上列出了時間、獲得的積分信息等。居民拿出各類家庭垃圾,加以分類就可以換取綠色積分,廢棄的紐扣電池可換30分,充電器200分,手機則是600分。累計到一定數量后,就能兌換相應積分的布袋、紙巾、環保筆記本等生活用品。
剛開始在社區推廣的時候,很多居民并不理解。不少人嫌麻煩,不愿意將生活垃圾分為紙張、飲品、電子廢棄物、有害垃圾四個大類,有些得知要將利樂包裝用水沖洗干凈才能有效回收后,也覺得麻煩不愿意多此一舉。另一方面,將廢氣的電子物兌換積分獲得的獎品,并不如將其賣給私人的廢品回收站得到的回報價值高。
孔令韜和“綠色賬戶”的志愿者就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居民,利樂包裝回收后能制作成長椅、紙巾等生活用品。同時,他們也嘗試讓居民們了解,現在許多收拾破爛的,都是將這些電子產品放在粗糙的私人作坊里火燒,提取貴金屬,并將廢棄的材料排放到環境中,沒有正規處理渠道,對環境造成了污染。“一般一個試點要培育2到3個月。”孔令韜告訴記者,從剛開始的寶山區,到虹口區、靜安區、閔行區、再到今年浦東新區的寫字樓,“綠色賬戶”活動開展的地點不斷擴張,目前已經有定期開展活動的地點30個,不定期活動試點20個。
2星星之“綠”燎原全市逾百個試點
在志愿者們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1月份,“綠色賬戶”的活動受到了上海團市委的關注,相關政府部門開始在全市一百多個試點推行“綠色賬戶”的活動。
熱愛家園青年社區志愿者協會是這些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與之合作推行“綠色賬戶”活動的志愿者組織之一。去年7月,熱愛家園環保項目組把“垃圾分類”列為項目的核心內容,他們希望能夠借著在閘北區彭浦鎮和寶山路街道的垃圾分類推廣工作,摸索出一套在垃圾產生的源頭,主要是居民家庭中進行垃圾分類的方便、可操作的模式和方法。從2009年7月起,每個月的第二個周六,熱愛家園的志愿者都期待著和垃圾“相約星期六”。在閘北區彭浦鎮的三個街道,以及閘北區寶山路街道的兩個小區,志愿者們通過大半年的努力,使居民們逐漸形成了習慣:“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手提有毒有害垃圾,等待著志愿者們的到來。
禹芝葳是熱愛家園的成員之一,頗具親和力的她,總能用***簡單的方式讓社區里的伯伯阿姨們接受垃圾分類這一理念。“當我告訴居民,目前垃圾分類的意義時,大家都很認同的,有些阿姨還說,這個東西應該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才不會忘記。”禹芝葳告訴記者。事實上,大多數居民都表示,愿意將飲料、紙張等有價值的垃圾分離出來,沖洗干凈,同時回收電池、燈管、手機充電器等有害垃圾。
家住青云公寓的傅老伯去年年底在小區內看到綠色賬戶的活動后,幾天后,就將家里收集多年的二十多節廢電池送到了熱愛家園辦公室,熱心環保事業的他已經成為了熱愛家園的環保志愿者,他不斷地呼吁周圍的鄰居、家人們盡好責任,回收廢電池。“乒乓球、籃球有很多個,然而地球就只有一個。”樂觀的老傅笑道,“我們也不想自己的子孫后代生活在垃圾堆里。”
“之前政府做垃圾分類時,并沒有意識到要發揮居民群眾的帶頭作用。”寶山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眾告訴記者,在和民間志愿者組織合作后,居民的骨干作用被帶動起來了,在宣傳環保理念時也更容易些。
3沒有禮品,垃圾分類如何繼續?
事實上,盡管上海從1996年開始就有了垃圾分類,在全市1400多個小區推行了試點,街邊小巷也布滿了“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類垃圾桶,然而,按照垃圾分類的標準對垃圾分類的路人并不多,試點小區中成功運作的也并不多。一方面,居民的環保意識并不強,而另一方面,如熱愛家園環保項目組垃圾分類情況調研負責人江峰所言:“經過有關調研,垃圾回收車來了以后,將兩類垃圾混在一起運輸的情況,也的確存在。”
“綠色賬戶”在對垃圾進行四類收集后,電子廢棄物交給專門的公司進行處理,而紙張、飲品、有害垃圾則會統一交由政府相關機構進行處置。從垃圾源頭對其進行分類,與政府、企業合作形成了一條完善的垃圾處理鏈,將這種活動從上百個小區,發展到上千、甚至全市、全國,這是以自然之友和熱愛家園為代表的環保組織所企望的共同愿景。
然而,在垃圾分類環保觀的普及上,“綠色賬戶”還只是一個開始。如何讓垃圾分類從外部的激勵機制轉化為內部的自發行為,依然是一道難解的課題。
自然之友的易曉武告訴記者,目前“綠色賬戶”存在兩大困難,一是如果沒有了兌換禮品的獎勵,還有多少人愿意加入垃圾分類。“確實有些居民還是會斤斤計較與垃圾能換多少分,很看重這些兌換的禮物。”易曉武說。不過,大部分居民還是以公益的心態參與到活動中的。在金色里程小區,因為“綠色賬戶”的活動已經開展一年,培養了不少老“顧客”,他們總是定期參與到活動中,放下垃圾算完積分就走了,也不在意手上的積分能換成什么禮品。
看到有居民將紙包裝的牛奶盒剪成整齊的紙片狀,并且沖洗干凈拿來回收時,易曉武和他所帶領的志愿者顯得特別開心。然而,如何讓這種自發回收成為整個社區中的主流,還有待時間的洗練。目前在試點小區中,參與到“綠色賬戶”的居民比例還相當有限。
而對易曉武這些志愿者而言,如何在社區中培養“綠色賬戶”的本土志愿者顯得更為棘手。“如果沒有我們這些人,‘綠色賬戶’在這幾個小區里根本搞不下去。”在一年的時間里,項目組的8名志愿者在金色里程小區堅持進行了22次“綠色賬戶”的活動。然而這些志愿者都不是該小區的居民,因為物業和居委會的原因,并不是每個社區都有開展“綠色賬戶”的意愿和條件。于是,這些志愿者只能每兩周一次地跑到別人的小區“回收垃圾”,有時心酸和無助也不可避免。易曉武希望在社區里能冒出有意愿承擔這項工作的本土志愿者,但是現在看來似乎還沒有出現合適的人選。
禹芝葳還記得,當她在芷園路小學里,告訴孩子們垃圾不分類直接焚燒會對環境產生的惡果,告訴他們每年中國垃圾的產量能有五座金茂大廈那么高,并教他們如何對垃圾進行可回收物(包括塑料、紙張、利樂包裝)、有害垃圾(廢電池、墨盒、燈泡等)、玻璃、其他垃圾(廚余)的分類時,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