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年、關鍵年,2019-2020年秋冬季攻堅成效直接影響2020年目標的實現。按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秋冬季期間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6%。
據預測,受厄爾尼諾影響,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偏差,不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專家介紹,2019-2020年冬季,與2018-2019年冬季接近,較2017-2018年冬季偏差,汾渭平原略好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財經記者掌握的信息,目前已經有地方發布了有關環境空氣污染預警信息的緊急通知,一些強制性污染減排措施正在路上。
按照地方出臺的相關規定,將通過停產或部分生產線限產方式實現減排;凡出現超標排放和達不到應急減排清單措施目標的原則上停產,不能立即停產的限產并提高治污設施運行效率。
這涉及到鋼鐵、焦化、氧化鋁、碳素、水泥、磚瓦窯、陶瓷、耐火材料、玻璃、石灰窯、鑄造、煉油與石油化工、煤制氮肥、制藥、農藥制造、涂料、家具制造、包裝印刷等20多個行業,涉及面大。
面對這場形勢嚴峻的大氣污染防治形勢,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廣泛關注。一些地方會不會“一刀切”,會不會“一律關停”“先停再說”,會不會出現過冬取暖的困境?
對于這些擔心,近日,從高層到地方執行層面,都有了明確的態度、要求和措施。
1日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電視電話會議傳達出兩個明確的信號:對于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需要“標本兼治”;對于確保群眾安全溫暖過冬,需要“全力保供”。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這次會上要求,突出問題導向,準確把握形勢,一切從實際出發,更加注重精準施策,不搞形式主義,不搞“一刀切”。按照“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的原則,落實“以氣定改”、“先立后破”的要求,穩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作。做好民生用氣保供穩價工作,加強天然氣價格監控監管。深入開展專項摸排行動,排查安全隱患,確保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在生態環境部日前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對過去行之有效的、好的經驗和做法持續予以推進。在保持工作連續性的基礎上,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更加強調依法性、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劉友賓介紹,在今年的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中,一律沒有涉及強制性錯峰生產、大范圍停工停產等要求,堅決反對“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嚴格依法依規做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在確定2019-2020年秋冬季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時,充分考慮各地工作實際和操作性,依據各城市上個秋冬季PM2.5濃度值與過去兩個秋冬季累計下降幅度分別進行分檔,設定各檔改善目標。”劉友賓說,比如上個秋冬季PM2.5濃度越高、累計下降幅度越小,本秋冬季目標越高。
劉友賓表示,清潔取暖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改善空氣質量關鍵的舉措,對降低PM2.5濃度的貢獻率達1/3以上。不僅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對于老百姓來講,也可以讓他們生活得更加舒適,是一件為民造福的事。
“今年我們將堅定不移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繼續推進清潔取暖工作,這個沒有任何動搖,沒有任何變化。”劉友賓說,今年會根據天然氣簽訂合同量確定“煤改氣”戶數。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在新的取暖方式沒有穩定供應前,原有取暖設施不予拆除。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受污染物的高強度排放、太行山東側-燕山南側的地理地形和不利的氣象條件等影響,區域性大氣重污染過程頻發。”2日,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胡京南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PM2.5出現爆發式增長,通常是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三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應提前采取預警應急措施,減緩大氣重污染的發生與發展,同時通過建立區域應急聯動機制,開展聯防聯控工作,降低傳輸通道沿線城市對PM2.5的貢獻。
胡京南說,對于由二次轉化引起的PM2.5爆發式增長,應通過一次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污染物的協同減排,減少高濕條件下二次PM2.5的生成和吸濕增長,保障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取得成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研究員也對財經記者表示,在政策協調方面,需要將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制度和重大決策體系,在不同層面上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基本制度和重大決策體系進行有效地銜接、協調,使生態環境保護在各方面得到支持,同時在各方面工作中受到合理約束。目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協調、生態環境的協同保護方面,效果仍需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