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會眾多造型奇特的場館中,一座由96根高達8米的巨龍竹支撐而成的建筑或許并不是***華麗的代表,卻稱得上是環保與藝術的******結合。
這座場館叫作“德中同行之家”,建筑本身向參觀者展現了一個面積不大,卻設計非凡的雙層空間。不難想象總設計師馬庫斯海因斯多夫對竹子的迷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之所以要在世博會上展示竹子構造的建筑,是因為以竹子作為建筑材料,是他獻給未來城市的一個答案。
“植物鋼鐵”迷你館
世博園區內的“竹館”是海因斯多夫又一次“竹嘗試”。十多年以來,他都在研究如何利用竹子構建在上海世博會眾多造型奇特的場館中,一座由96根高達8米的巨龍竹支撐而成的建筑或許并不是***華麗的代表,卻稱得上是環保與藝術的******結合。推祟竹子除了是因為環保可持續保護資源的特性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促使海因斯多夫決定******于竹子建筑的研究。
牢固、廉價又環保的建筑,而此前“德中同行”系列活動各地的場館也都選用了竹子作為主體建材。
15年前海因斯多夫來到亞洲訪問,看到一片片連成海的竹林,這給他帶來了無窮的藝術靈感。“在亞洲,竹子往往只用于手工業,我要把這種材料和高科技結合起來,讓它呈現出藝術的張力。”
“我們在世博會上造的竹場館很特別”,海因斯多夫告訴記者,這次他選用了粗壯有力的云南巨龍竹,不但承載力可以達到3000公斤,又能以自然的形態展示現代化的氣息。“竹子建筑本身是非常漂亮的,我們用天然的材料構建城市區域,進行面向未來的建造,******吻合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據了解,“德中同行之家”展館的面積盡管相對“迷你”,但運用了雙層“膜幻”全竹結構。整個建筑易建易拆,冷卻和通風系統也非常節能,運用的所有材料也都能重復使用。在透明的建筑屋頂,其立面及平臺支撐結構原理類似中國傳統竹扇及竹傘。而這些竹子還是中國首批正式通過防火測試的竹子。“世博會對展館用的材料包括在防火的規定是非常嚴格的,竹子也要按照規定接受特殊的測試。因此,我們找到一些特殊的化學材料加入竹子之中,使得竹板、竹條等都能達到相關的防火要求。”
采訪中,海因斯多夫多次表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竹子建筑都應該是未來建筑的重要形態。竹子被稱為“植物鋼鐵”,在竹子的接縫處使用少量螺絲***可真正發揮竹子的天然韌性和靈活性,而不少竹子的承載能力******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他說,用竹子代替金屬搭建穹頂,可******采光效果,還能降低安裝空調設備的成本。
“我還要特別強調,在未來構建生活空間,竹子可能是很多答案當中的一種,我希望能夠引發人去思考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案。”海因斯多夫說,建筑在可持續發展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未來如何創建生活友好的空間,使我們在這些空間里面能夠非常健康而又愉悅生活,無論是建筑還是建材本身,都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要素。
中國的竹,德國的鋼
蘇東坡曾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道出了中國人對于竹子的追求。用竹子造房子對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傣族人世代居住的竹樓立在幾根大圓竹上,冬暖夏涼;大小城市里正在興建的大樓旁,隨處可見的是層層疊疊的腳手架。而建筑的“筑”字,更顯示了竹子與建筑存在的天然聯系。使用漢字的中國人,不難領會竹子和建筑物之間天然的默契。“筑”字從竹,竹子虛心有節、外實中空,建筑物也像竹子般節節升高。
而在海因斯多夫看來,中國的竹,德國的鋼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組合。“我們建造竹建筑時候,竹子與竹子之間采用了德國的鋼材進行連接,一方面是增強牢固度,另一方面也是環保的需要,使拆卸、反復利用更為簡單。”
“我自己非常欣賞這種表現方式。作為建筑材料,它不僅擁有過人的適應性,還有著無法比擬的藝術表現力。”海因斯多夫的竹建筑靈感來源于中國的燈籠,這也是他對建筑又一個要求,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接洽和融合。他說,竹子建筑作為一種新方法的嘗試,是德國技術和******性與中國傳統及材料的******結合,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共同體現。在設計這些建筑的過程中,中德兩國的文化認同感在很多層面上都緊密結合到了一起。
竹材的未來主義
“竹子的可持續不僅在于建筑,更在于它給設計師的創意和啟示,”海因斯多夫告訴記者他多年來研究以竹子作為建材的起因,“作為一個藝術家,非常重要的是要提出新的藝術概念,包括一些新的元素,怎么把雕塑、建筑融合在一起,尋求一些中西結合構建的元素,在設計構建當中把很多陌生的東西融合進去。”
而作為一個德國人,海因斯多夫試圖把竹子作為媒介,進行跨越國界的交流。“竹子構造的建筑不但能體現竹子本身的優勢,而且可以方便快捷地搭建、修復、拆分和運輸。結束之后也不會留下很多建筑垃圾,甚至可以回收利用。”
據竹材研究者介紹,竹子的生長速度非常快,比其他木材的生長速度都要快。竹子***快的生長速度是24小時生長2.01米,三個月***能長至30至40米。海因斯多夫更指出,今天,竹子的“環保”已經成為一種可持續保護資源的象征。
推祟竹子除了是因為環保可持續保護資源的特性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促使海因斯多夫決定******于竹子建筑的研究。他說,“在亞洲竹材已經被使用了幾千年,但是近些年幾乎從現代建筑生活中消失了。”這讓他對竹子的未來前景更充滿了期待。
海因斯多夫眼中的竹子
竹子是地球上生長***快的植物,***快24小時內可生長2.01米。
相同面積的建筑,竹子與混凝土的能耗比為1:8,同等建筑過程中竹子能耗僅為鋼材的1/50。
與其它人工材料相比,竹子沒有輻射。
即使未經加工,竹子借助纖維組織,其縱向抗拉伸強度是中碳鋼的5至6倍。
竹建筑更具靈活性,優點之一是可以通過更換損壞或老化的部分而增強耐用性,經過防腐等手段處理的竹材使用壽命可達30年之久。
新聞中心